硬裝……現代主義只講建筑
我們看到的中古風裝修里,有各色各樣的墻壁、天花板、地面,很少是統一顏色、樣式的,這正是因為它沒有統一的標準,講究實用放松嘛。 家用汽車爆發式增長?房子加一截板子做車庫; 1960s家居雜志的住宅 平民做法 富人做法 不想/沒錢鋪大理石地板?那就用以前的舊木地板; 覺得悶不開心?大采光大通風的玻璃門安排上; “極端案例”:飛利浦約翰遜的玻璃屋 情緒壓力大?鮮艷色彩安排,溫暖的大地色系安排; 為了快速建房,也為了安撫大家的恐慌和焦慮,當時的美國人不再想要富麗堂皇的高房子。 立面低矮有親和力的“大平層”、和戶外無縫銜接的大玻璃成了中古時期的愛好。 多少有些諷刺,如今大平層、落地玻璃、戶外景觀,成了“富麗堂皇”的當代定義。 不過確定的是,中古風出現的空間,不需要嚴格的某一種硬裝。 橫梁裸露、地板破舊可以,四白落地、大理石滿鋪也可以,只要是以實用功能為特點的硬裝,就和它是靈魂伴侶。 濃郁色調是中古風本色 再次回顧:中古時期是反恐慌的、休閑的、友善的,熱烈濃郁的色調就是組成這種氛圍的重要元素。 當時有兩次色彩潮流,初期更熱烈、豐富,后期更多大地色系,但總歸都是濃郁配色。 常見的有鼠尾草、橙色、鐵銹色、芥末黃、暖棕色…… 這種濃郁,不是紅綠燈那樣的高純度、熒光粉那樣的高明度,而是偏綠的藍、偏黃的綠、偏暖的棕,婉轉溫和的濃郁。 原木蜂蜜色也很典型,那就是木頭不上色、只用硝基漆簡單處理,時光流轉出現的顏色。
提供顏色和層次的地毯,選對花紋至關重要,他們喜歡不對稱的抽象圖案,不會使用具象的自然元素,比如花花草草。 Antonin kybal設計的地毯,1950s 除了現代主義經典的黑白、“世紀中期特供”濃郁熱烈彩色之外,還有一個標志性顏色——鉻色,類似我們說的銀色,金屬光澤。 這是中古風的另一大特征:新材料的應用。 家具首選“新時代材料” 戰后,全世界反戰情緒空前統一,先發國家撿起工業拉大差距,后發國家也抓緊發展奮起直追,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足以鼓舞整個地球…… 能和如此之新的新時代匹配的,必須是新材料。 金屬、塑料、螢石、玻璃、有機玻璃、乙烯基、膠合板……石油工業的蓬勃發展,催生了這些“新材料”,時代潮流本流。 1950年的初代Eames椅子,是用玻璃纖維+聚酯樹脂 1950s的亞克力燈罩臺燈 它們和從前的木頭、石材不一樣的性能,才可以讓各位大師充分發揮,創造從結構開始顛覆的嶄新產品。 比如最經典的巴塞羅那椅,下面的X型金屬支撐,輕體量、流線型,但支撐力充足,用木材是很難實現的。 比如最近很多原創家具品牌都在賣的中古款柜子,“發夾式”小細腿是一大特征,那個時代用實木的不多,膠合板貼櫻桃木皮、柚木皮、桃花心木皮才是最常見的。 合理的板木結合,結構更扎實,也更容易控制成本、讓大家都能用上,好設計才有可能進入整個社會,而不是被貴族壟斷。 所以說,中古家具就是現代主義大師家具,而其中越是材料革新的,越是有中古內味兒。 此處呼吁!買大師家具注意版權!有些大師的設計版權還在,所謂的復刻其實都是盜版。 “真中古“家具多產自丹麥、南斯拉夫、日本、意大利、美國,也是篩選正版的一個小竅門。 順帶說一下最近很火的索耐特,開頭的案例中有出現,嚴格來說它更古典、是明顯的新藝術運動風格,但是有什么關系呢? 沒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,現代主義也需要前輩的積累。 優美輕盈的索耐特,用螺絲連接部件,是初代適合批量生產和運輸的家具,同樣是便捷實用的,也同樣是反壟斷的。 讓一件產品為你所用,給你帶來方便,到底是什么風格,重要嗎?